摘要:SAT改革一直在不停的进展着,在SAT改革刚开始时,是围绕empirical和synthesis一对关键词展开的
SAT改革一直在不停的进展着,在SAT改革刚开始时,是围绕empirical和synthesis一对关键词展开的。
empirical和synthesis是给考生发出的一种考试信号,而不是说SAT考试就从这两个词来考试的。SAT通过这两个词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?这两个词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呢?其实SAT考试通过这两个词透露除了SAT改革后的精神。
这个精神是什么?就是实证性的社科思维和分析能力。
“实证” 和“综合” 这两个词之所以在大学中经常用,就是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,不管是文科、理工科还是商科,都必须以“实证”和“综合”为基本方法。现代科学的成立,就在于摆脱了纯思辨的经院哲学,以实证研究(empirical research)为基础。所谓实证研究,就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进行取证,然后分析综合,得出结论。我在给学生的阅读中,就大量地采用了美国媒体对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报道。阅读这些报道,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:不管什么学科,都建筑在经验性观察以及对其证据的综合分析之上。但由于这样的经验研究方法严格,用时甚长,需要大量的基金资助,也需要很强的耐心等待结果出来。一旦有了结果,往往就在学术界和公共舆论中引起一系列的震撼。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。
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训练,就是实证性的观察和对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。最常见的误会是:历史课不过是教给你一大堆知识。其实,在网络时代,大部分历史知识上网一搜就知道个大概。一脑子历史年代、事件、人物,在现实生活中并派不上太大的用场。历史最为可贵的训练,就是在不完整的材料中收集证据,把这些证据组织成系统,最终复原一个历史图景。这好像是律师或侦探,依据零散的证据构造出自己的案例。这个过程不仅是要收集证人的证言,还要会分析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、他或她是否有各种动机歪曲事实,等等。总之,是根据实证材料进行综合。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,大凡也是如此。
现行的SAT改革,对作文进行了重大改革。过去的作文,考生可以随意铺陈自己的想法,需要证据时也可以摆出一副“何须出处”的架势,甚至干脆杜撰,绝不会受惩罚。改革后的作文,则要给考生若干参考文字作为证据,让考生对之提出自己的分析。在阅读理解中,考生则不仅要勾对选项,还要为自己的选择在文本中寻求证据。总之,一切以社会科学的实证性思维为基本框架。
SAT的改革更加锻炼了,考生的思维,这是中国考生不擅长的,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应试考试的“悲剧”。很多人都说外国人是死脑筋,做一件事就很认真。我还记得有位在德国生活过的小伙子,他说一个晚上,自己在十字路口要过马路,人行道信号灯是红色的,但是道路上没车了,他过去了,但是回头看时,却发现一对德国老夫妇还在原地等待。由此看出,外国人是很遵循真理的。
看过纽约时报的人应该知道,在社会科学的版位会有很多版面会证实一个结论的正确,特别是在关于某项调查的实证结果能够支持某个结论、不能支持某个结论,某个结论要成立,还需要哪方面的数据,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因果关系,什么证据所显示的仅仅是相关性等等方面,记者引述各方面的专家,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背景分析。这样的运用对中国学生来说是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过的,搞得考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针对SAT的改革精神,中国考生不能只围绕单词语法转了,而是锻炼自己实证性的社科思维和分析能力。